培根說:「知識就是力量。」
知識本身不具創造性。雖然大家都把這句話掛在嘴上,不過至少在現代社會中,光有知識也無法發揮力量。知識本身不具創造性。必需經過組織、整理,才能創造新事物。
不僅如此,當知識吸收到一定程度時,也會到達飽和。這時,無論再如何想要增加都不可能,因為對問題的好奇心降低,求知的欲望也會低落。
這就是收穫遞減法則-在固定的土地栽種農作物時,隨著投入的財力與勞力的增加,作物的產量也會跟著增加。不過,一旦到達界限,生產量就不會再成長。
從學習知識的過程,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。剛開始時,愈努力學習得到的知識量愈多,效率也跟著提高。但學到了一定程度之後,就會遇到瓶頸,此時,雖然「莫忘初衷」,但一定要記得給自己來點不一樣的經驗,以刺激學習,讓心因為產生新的深度,而繼續保持好奇與新鮮感。因此,長期專注於同一件事上,不見得是黃金定律。
知識在一開始時的時候是多多益善,不過,一旦飽和,就必需逆向思考,進行精選和篩除。
總而言之,搏學多聞是容易的,整理則是下一步必要的工作。在一開始是加分的動作,從某一時點起,反會變成反效果,許多事物都有這樣的現象。因此,此時就不再是一味地增加知識,而是應該不斷地丟棄無用的知識。在丟棄的過程,真正的遺忘,才會發生,而真正的遺忘,意識上會產生自動的整理。
在整理的過程中,要特別注意不要太過心急,因為那是將腦袋深處的資料倒出的時刻。如果太過心急或忙碌,反而會讓人忽略了珍貴的事物。更會忽略了某些待完成的圓(待完成的圓越多,腦袋就越不精鍊。整理腦中的記憶與知識,其實是精鍊腦子的作法。越精鍊的腦,遇事反應越清晰和活絡。同樣的笨或同樣的聰明,卻有不同的產出發生。)
所謂整理,一般是透過個人喜好、興趣或價值觀。但如果能夠保持有意識地以價值觀進行整理的話,才會留下重要的東西。不然抽屜中就會依然有廢紙,然後在將來又會無意識地拾取這張廢紙,拿出來誦讀,繼續同樣的蠢事。
不過要留意的是,對自己的價值觀保留進展或空白的彈性,再配合自己的整體個性仔細斟酌,才會留下審慎後的好結果。這是塑造獨一無二的自己,很重要的一步-那部份是自己真正的興趣,何者只是一時的熱情。持續不變的那個部份,才是將來能夠為自己產生力量的庫存知識來源。
整理心與腦的資料時,配合禪定,效果絕佳。
以上這段話,對照我個人生命的學習路程來看,真是準極了.19歲以前巴不得早點離家,但對家裡的話句句深刻.20歲以後,終於甩到腦後,專心戀愛,一樣事事深刻.24歲之後…對感情路開始產生疑問,過程中對老莊哲學的自讀自學,看數字學、星象學、奧修前輩說、靈性彩油…開始學著對腦子的一堆問號,為自己找合適的答案。此時此刻再不是純讀書的囤積居奇,是直接情境體悟、直接生活行動。所有的知識都是一點一點、從不同的方向注入我的內心深處的。舉個例子來說-28歲那年,人還在台北,開始了蘇菲旋轉的路。某日,家長請師兄致電於我,說他夢見我即將過世,睜開眼後滿臉是淚。要我趕快回去。當時的我,心裡一陣感動,但同時感覺很大一塊石頭在胸口。我無法多說,只能語焉不詳地說:「我現在沒辦法回去。等行的時候,再說。」當時師兄雖也很不認同我的反應,但我很感謝他因為聽我說得堅絕,而沒再勸我。(因為我如果被勸,心一定會亂成一團。會影響行動能力、無法走向真正的自己。)但就僅僅是這幾句話,讓我內在的反動力再次高漲,同年八月,我終於在一股很大的內在暴衝力下,勇敢地投遞了一封決絕信給家長:從今以後,你我是朋友,再不是父女。願我們之間,在未來會以朋友之愛來連結。家長也回信了:好,他日相見,朋友論交。他會等我。
我收到信後,淚一直掉,痛苦的掙扎消失,我要為我自己全力出征,我就不信自己不能夠完整切斷內在與家人相悖離的亂源。蘇菲旋轉的旅程裡,真得讓我的整體、完整聯繫上詩集。這是我在回去之前時,能夠與前男友重新再談過、重新再聯繫、甚至重拾感情,首次出現默契感的主要原因,這是精神上的支持,而植物芳香的治療,則讓我得以保持最大的清醒,讓我能夠完整依照初衷行動;也是我在回去之後,減輕了內在膽怯的原因。
這幾年中,我有發現-在學習力趨弱後,下意識地為自己在各方面創造新的刺激,以重新反轉所學,在反轉中既拓展未知的面向,也同時撈起了過往的沉積,在這些舊點的陳積中,進行另一種層次的新思考與衍生新串連,然後新的知識排列會自然誕生,再因新排列而產生新的觀照力與洞察力。篩選與淘汰會自然地同步發生。不需要沉思默考。
這讓我在學習與落實上,能夠時時為自己帶來新鮮有趣的感覺。是故,我也常運用這樣的方式在我帶領的課上。沖刷自己、也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樂趣。
有意識地為自己這麼做,真得會有新的凝聚發生,而且層次會往上攀。只是一定要讓自己的整體充份地投入,不要不溫不熱的。那就沒啥麼效了。
就像臉書上的大家,此次為我所做的一樣。雖然對我來說,這完全是意外的收穫,但我平常在家練功,有必要時就會和家人如此相互刺激的。因此,各位不妨也敞開心胸,和家人約好,給自己或對方來那麼幾下,那會加速與深化學習的。這是讓我們的心與腦,不落於慣性模式的人工作法。只是…如果生理上有狀況的人,還是要記得留意自己的致命底線,並且溫和地多給自己一些時間。否則學習路增添不成,可能會變意外傷害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